• EN/简体中文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

威尼斯双年展起源于1895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会之一,它所包含的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国际建筑双年展隔年交替举办。2005年,中国首次以“国家馆”的身份亮相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自此开启了中国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历程。十多年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以下简称“中国馆”)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和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中国优秀的策展人、艺术家和建筑师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2023年6...


查看更多
关于举办2023年辽宁省普通

校内有关单位:本竞赛以“设计智造·美好生活”为主题,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成果,秉承以赛促教的理念,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比拼、成长的平台,推动工业设计教育事业发展、激发工业设计及产业动力,展现青年设计新力量。(一)参赛对象与要求1、参赛对象为我校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研究生。2、为贯彻落实协同创新精神和促进培养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学生跨学科、跨类别报名参赛。3、所有参赛者均要在我...


查看更多
学院学科简介

一、设计艺术学院学科基本概况

沈航设计类专业招生始于1987年,是我国最早设立设计类专业的工科大学之一。2002年,即在“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按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向招收研究生,2006年获批“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设计艺术学”升级为“艺术学”一级学科,2012“艺术学”调整为“设计学”一级学科,2022年“设计学”转入交叉学科门类,2024获批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至此,学院已初步形成设计学(1403)、工业设计工程(085507)以及设计(1357)三足鼎立的设计创意学科群。

二十多年来,依托学校航空工程背景和学科群的支撑,设计艺术学院始终坚持开放、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按照“分析整合、设计创新、工程实践、团队合作、持续学习”五维能力结构建“跨界融合、理实并重、德能并进”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设计学在省内位列第二名;2017年学科评估结果为C,位列东北地区前五名;2021年学科评估结果为C,排名一直保持在省内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学缘多元、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全职硕士生导师27,其中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社会科学拔尖人才1人,博士学位教师13人;教师中有一级美术师1人,二级美术师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注册规划师1人,注册预算师1人,具有实践经验教师6人。另聘有30余名海外知名教授、国企总设计师、知名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等兼职行业导师。

学院建有通用航空工业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光环境与照明设计、古建构造等4间学科实验室,拥有“创新工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数字艺术中心、艺术展厅、图书资料室等教学条件。与锐翔通用飞机制造公司共建了省级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另有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省智库)、沈阳工业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市社科研究基地)、辽宁省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中心(原省经贸委)、通用航空工业设计中心、沈阳市刻瓷非遗传承基地,以及与省邮政集团公司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联合设立的两个文创产品研发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和基地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学位点介绍

(一)设计学(1403)学术硕士

设计学学术硕士点坚持“立足航空,服务辽宁,助力振兴”理念,依托航空工程背景和多学科大学优势,面向航空及航空周边产业,面向地方主导产业,面向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面向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需要,培养胜任跨界整合服务、设计项目管理、设计研发实务、设计科学研究和设计教育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设计人才;通过发挥设计学科的整合创新作用,持续提高产业设计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品质和美学体验,提升社会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文化附加值,通过对居住空间、产品系统、视觉信息、媒体艺术的深入研究,拓展人造环境的审美体验维度,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

学位点按工业设计、环境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聚焦航空航天及装备工业设计、地域环境可持续设计、地域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信息交互与数字艺术领域的教学与理论研究。


(二)设计(1357)专业硕士

设计专业硕士点紧密围绕国家东北振兴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辽宁振兴发展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服务于辽宁新时代“六地”建设和红色“六地”文化建设目标,立足航空,服务辽宁,切实呼应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对高水平专业设计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具备“视野广博、方向精专”的“T”字型设计创新能力,可胜任跨界整合服务、设计项目管理、设计研发实务和设计教育工作的实践型高级创新设计人才。

学位点坚持“跨界、包容、创新”的理念,与设计学和工业设计工程两个相近学科形成鼎足之势,聚焦国际设计前沿,积极拥抱人工智能(AI)技术,持续推动与校内航空宇航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跨界合作,形成交叉发展的“大设计”学科群,全面于服务国家和辽宁的经济文化建设。

学位点按工业设计、环境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聚焦航空航天及装备工业设计、地域环境可持续设计、地域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信息交互与数字艺术领域的教学与设计实践。

主要课程:设计历史与理论、AIGC与设计实务、设计潮流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品牌文化与管理、设计项目实践等。

(三)工业设计工程(085507)专业硕士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硕士点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立足航空,培养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工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备开阔的设计视野和广博的学识修养,具备坚韧毅力和设计师道德的高级工程型设计人才。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工业设计、设计实践、设计研究、设计开发、设计管理等能力。通过发挥工业设计工程的整合创新作用,持续提高产业设计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品质和美学体验,提升公共服务的文化附加值,拓展使用者的审美体验维度,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共设置航空航天及装备工业设计、人机与交互设计、数字孪生与虚拟设计、数据可视化设计4个研究方向。

主要课程:工程伦理、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经典设计案例分析、设计管理、人机与交互设计、大数据与可视化设计、交通工具(飞行器)设计、装备产品设计、地域文化与创新设计、公共与服务设计、空港规划与空间设计、飞机内饰设计、数字孪生设计等。

设计学、设计、工业设计工程学位点在服务航空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设计工作,在航空航天工业设计、城乡环境可持续设计、地域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研究方面具有较丰厚的积累。长期与中国航发、601所、沈飞、西飞、辽宁通航研究院等航空企事业单位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发动机的外部结构件模型及整机数字样机设计,发动机虚拟装配、飞行器人机工学分析与设计、飞行器造型和涂装设计等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工程经验。2022年由团队主持设计中标“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标识,把航空航天精神和传统审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随“梦天舱”精彩亮相太空。团队成员参与设计的系列新能源电动飞机先后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学位点长期与沈阳故宫博物院、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邮政等部门开展设计合作,在辽沈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抗战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设计,以及东北地域环境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连续承办辽宁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协办沈阳市盛京杯工业设计大赛和文创设计大赛,通过竞赛,促进设计交流,培育创新设计意识,孵化设计成果,推动全省设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学位点聚焦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课、赛、创”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学科竞赛和项目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师生创作成果在设计竞赛和国际展演等重大活动中不断荣获佳绩。

2011-2018年连续举办了8届中韩设计论坛和设计作品联展。连续4年承办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师生连续获得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多个专业赛事金奖、银奖;学院创办的“沈航青年媒体中心”连续多年蝉联“团中央全国百强优秀校园媒体”称号,并获评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新媒体工作室;雷锋主题文创产品及公共街区改造设计作品获省雷锋精神创研大赛等奖项10项;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共建了“主题文创研发设计”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

三、入学考核

设计学(学术型)。初试和复试重点考核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设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选拔时侧重学术研究能力考核。

设计(专业学位)。初试和复试重点考核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设计能力,选拔时侧重创新设计能力考核。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初试和复试重点考核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设计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选拔时侧重工程实践能力考核。

以上学科均接受跨专业推免研究生,并欢迎计算机大类、机械大类、建筑大类专业攻读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